注:曹操專車系天堂硅谷所投資企業
5月11日,曹操專車正式進駐上海網約車市場,開始試運營。
“這是我們布局的第24個城市,已完成對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布局。今年希望能夠進駐30個城市。”吉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、曹操專車董事長劉金良對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。
根據劉金良的介紹,曹操專車已在已經投入了2.3萬臺純電動車,App用戶量1200萬,每天可以滿足30萬人的出行服務。
對很多人來說,曹操專車并不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。曹操專車成立于2015年,是吉利集團旗下的汽車出行服務企業,也是全國第一家新能源汽車網約車服務平臺。
今年年初,曹操專車完成A輪10億元融資。目前正在準備啟動B輪融資,投后估值希望達到250億-300億元。
在傳統汽車制造廠家里面,吉利汽車是業內少有的高調布局網約車服務的公司。在今年年初90億美元收購戴姆勒9.69%股份之后,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了布局出行服務的野心,自稱要做全球領先的電動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。
今年以來,網約車市場變局不斷,但滴滴一家獨大的局面并未改變。就曹操專車如何定位和布局,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了劉金良。
深耕細分市場
《21世紀》:網約車市場玩家眾多,但滴滴一家獨大。曹操專車如何定位自己?
劉金良:出行市場足夠大,但出行的需求各不相同,所以每一家網約車平臺參與者要尋找自己的細分市場,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。
比如,曹操專車的定位就是新能源汽車網約車出行,強調節能環保,采取“新能源汽車+公車公營+認證司機”的B2C運營模式,這樣在綠色出行的基礎上,增加了安全和服務的保障,我們可以保證出行車輛和出行服務的一致性。
盡管滴滴一家獨大,但我們有我們的特色,沒有必要去挑戰滴滴,做好自己的細分市場就很好。
《21世紀》:網約車平臺的核心壁壘在哪里?
劉金良:用戶肯定希望這個平臺用起來更平順,更高效,更智能化。因此,出行服務的平臺技術肯定是核心壁壘,這需要用大數據的技術去支持,需要大規模的用戶研究,需要長時間的數據積累。在這方面,相對2012年9月進入的滴滴,新進入者肯定比較弱勢,美團肯定不如滴滴。
《21世紀》:滴滴的平臺勢力目前相對較強,但3月底和4月初美團和滴滴在上海競爭激烈,這從側面也反映了用戶和司機對滴滴的忠誠度并不高。
劉金良:美團和滴滴在上海的競爭,不同于一般的市場競爭。我認為,兩者是在補貼刺激之下的競爭,王興所說的美團三天拿下了上海網約車市場30%的份額。真的是這樣嗎?恐怕并非如此。
這30%的份額估計是補貼刺激出來的市場。此前不開網約車的司機又開了,此前不打網約車的人又打車了,但這并不是一個正常的市場。隨著補貼泡沫消失后,人們會做出更理性的出行選擇。
平臺重型化趨勢
《21世紀》:曹操專車和神州出行都是B2C的模式,而滴滴和uber都是C2C的模式,你認為這兩種模式有哪些本質性的區別?
劉金良:B2C和C2C本質的區別是重資產與輕資產之分,這兩種模式各有優缺點。B2C的優點在于對車輛和司機的掌控度高,可以更具創造性地提供用戶服務,提高用戶的滿意度。缺點也很明顯,就是對運營者的資金能力要求很高。
《21世紀》:實際上,滴滴也曾經嘗試過自營車輛的B2C模式,但沒有走通。最近,滴滴和諸多主機廠開展了各種內容的合作,重點是提高對車輛的掌握度。那么從未來趨勢來看,C2C和B2C是一種什么關系?
劉金良:如果嚴格按照交通部等7部委和各個地方政府的網約車新政要求,網約車平臺必須去自己掌握運力。一種途徑是直接大規模、低成本地采購定制化的網約車,另一種途徑是與主機廠通過各種分成機制來掌握終端的車輛。從趨勢來講,網約車平臺確實有重型化的趨勢。
《21世紀》:那么曹操專車會涉足C2C業務嗎?
劉金良:不會,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理念。我們認為網約車不是傳統的出租車行業,而是新型服務業。C2C的模式和傳統的出租車本質是一樣的,只不過打車方式發生了變化,提高了打車的效率,但在打車服務的水準和一致性上并沒有提供更好的服務。我們認為,B2C的模式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。
車輛將全部實現定制化
《21世紀》:網約車新政又把網約車定義為出租車,稱之為網約出租車,而出租車行業是一個高度地方保護的行業,這種政策是不是不利于網約車這種創新業態的發展?是否會迫使網約車行業退回到一個地方割據的狀態里面去?
劉金良:首先,網約車肯定會倒逼傳統出租車行業的改革,提高終端出行用戶的福利。對網約車的車輛和司機提出要求,是出于安全考慮,我認為這是監管負責的表現,至于說北上廣深等地對司機的戶籍和車牌有特別要求,那畢竟是非常少數的現象。
其次,政策的進步可以慢慢來,網約車新政把網約車合法化了,允許你做了,這就是一個進步。現在網約車和出租車行業是一城一策,這是初期的特點,確實不利于全國性的網約車平臺進行快速擴張,但隨著行業的成熟,這種局面會打破。我相信,網約車行業不會退回到出租車行業的城市割據狀態。
《21世紀》:滴滴與車和家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,開始聯合研發定制化的網約車。網約車的車輛與私家車的車輛有本質性區別嗎?曹操專車的車輛是吉利標準化的車輛還是定制化的網約車專屬車輛?
劉金良:網約車車輛是為乘客服務,私家車為車主服務。兩者的區別很大,曹操專車第一天上線,對司機就要求將駕駛員的自動座椅與副駕駛的手動座椅調整一下,這樣更便于司機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務,比如在乘客睡著的時候,更方便地調整座椅。這一功能在研發設計上不難,但需要去做很多實驗。這只是一個例子,類似的例子我可以舉出100個。
具體到曹操專車來說,曹操專車目前只是部分使用了定制的網約車專用車,希望未來做到全部定制化。吉利集團的研發系統正在全面思考這個問題。
《21世紀》:曹操專車的專車用車,會對其他主機廠的車輛開放嗎?
劉金良:曹操專車的主打車型是帝豪EV,這是吉利自家的純電動產品,制造商會以比較低的成本將車輛賣給我們運營公司。
同時,我們對其他主機廠的車輛,持開放態度,要選擇適合跑網約車的新能源汽車,比如車輛品質達到一定標準、續航里程夠、能耗消耗低。在大連和營口,我們就使用了豐田的新能源汽車。
已實現單城贏利
《21世紀》:過去三年,曹操專車每年的補貼投入有多少?
劉金良:如何定義補貼?我們是一個新平臺,營銷上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吸引新用戶、激活老用戶,讓大家都知道并下載使用曹操專車。我們有向用戶贈送體驗券,但并沒有大規模的充值送。嚴格意義上,我們這叫營銷費用,而不叫補貼。過去三年,我們的累積營銷投入沒有超過三億。我們在某些城市已經實現了單城贏利,但不想對外宣布,避免在同行中引起誤解。
《21世紀》:你預計曹操專車什么時間可以實現單城和公司整體贏利?
劉金良:我們不著急實現公司整體贏利,可以通過其他方法改善一下經營數據。我們獲取了大量的用戶數據,也在探索如何通過數據挖掘去實現一定的變現。
《21世紀》:在網約車之外,吉利集團也布局了分時租賃平臺“杭州的藍”。兩個平臺是否打通?
劉金良:“杭州的藍”還在摸索階段,在杭州不斷地做實驗。未來我們會考慮打通這兩個平臺,實現接駕和自駕的共享汽車功能融合。
(轉載自:21世紀經濟報道)